国家部署充电宝安全整治 业内专家详解充电宝安全原理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288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行动。几乎同期,一则“充电宝自燃致网友三度烧伤”的网络帖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次将充电宝行业置于舆论焦点。

充电宝为何频繁自燃?如何选择一款更为安全的充电宝?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沃特世TA仪器中国区总经理王水顺,其负责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为锂电池生产厂商提供覆盖从原材料到电芯失控机理全流程分析的解决方案。王水顺从专业视角的原理剖析入手,介绍了日常安全选购及使用充电宝的一些“实用妙招”。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电池的运行时间、安全性、循环寿命、功率、能量密度等,电池燃爆的根源通常是因为是热失控。”王水顺表示,其中隔膜就是防止热失控的一个重要部分,优质的隔膜能够在电池过热时候,通过闭孔效应阻止锂离子进一步传输,同时具有一定的抗穿刺强度,以确保在电池过热时仍能有效隔离正负极。王水顺进一步解释说,“压力急剧变化、挤压、跌落、高温”都可能加剧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活性,使得充电宝内部结构被破坏并引发燃爆。

王水顺介绍说,电池的安全性检测涉及从材料到防护系统等多个维度‌,传统检测方法很难发现电池副反应,也就是正常充放电之外电池内部发生的非预期反应,但这是热失控的核心性诱因之一,而且往往更隐蔽。“因此,行业内会使用电池循环等温微量热仪等更先进的检测设备,就像人体体检一样,我们希望在严重问题出现前,提前判断并找出致病因素,从而防‘热’于未‘燃’。”

对于如何规范保存和使用充电宝,王水顺也给出了专业建议。“TA实验室对锂电池电池进行过多维度的过充测试实验,数据显示过充造会成锂枝晶的产生,这是影响电池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王水顺说,锂枝晶是锂金属沉积形成的一种树枝状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将隔膜刺穿,造成电池短路失控。

为此,他建议在选购充电宝时,不要一味追求大容量,同时应关注是否具有电池过充、短路保护等安全防护功能。“电芯材料方面,可以考虑锂离子聚合物电池这一当前市售安全性更高的电池的电芯类型,在充电方式方面,有线充电宝技术成熟且效率稳定,在安全性上表现整体优于无线充电宝。”

王水顺还告诉记者,许多消费者往往会忽视,充电宝也有使用年限,在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更需要定期检查。“长期使用的充电宝经历频繁的充放电循环后,副反应会带来容量衰减,也会带来内阻增大,引发局部过热,增加电池电路短路和失控的风险。”对于不经常使用的充电宝,建议储存前将电量控制在40%-60%,同时建议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为充电宝充电至50%左右,避免因满电(100%)或空电(0%)造成容量衰减的加速,带来不可逆损坏。

最后,王水顺还提醒说,丢弃废旧电池最安全的方法仍然是正规回收渠道,建议先把废旧电池彻底放电(电量低于5%),单独置于阴凉干燥处,用绝缘胶带包裹电极触点。对于一些企业提出的“盐水浸泡”方案,他则认为,盐水导电性强,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这一操作存在安全隐患。若充电宝已鼓包、破损,在未彻底放电的状态下,浸泡反而会引起短路及热失控。